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后散户”时代美股抱团的形似神异——投资者结构变迁与市场趋势演化研究系列之一
 

  近期,以苹果、特斯拉为代表的美股抱团“核心资产”集体下挫,引发市场对美国科技股繁荣见顶的担忧。我们认为,观察比对美股历史上的趋势演进及抱团行为,或将对理性客观地识别长势有所裨益。所谓时势造英雄,除了宏观择“时”外,市场参与者作为造“势”的群体,其行为与偏好也将直接影响资产价格的波动,甚至主导核心资产的变迁。在美股70年的“去散户化”进程中,散户持股比例从90%下降至40%,其份额让位于专业机构投资者,股市风格逐步由交易型转向配置型。

  上世纪70年代,乘美国经济复苏之势,崛起的养老金与险资等长线资金抱团蓝筹消费股,演绎出“漂亮50”的结构性行情,其市盈率中位数在1972年接近40,同期标普500指数市盈率仅为18.9。而此后“漂亮50”的崩塌却警示我们,时势缺一不可,估值终将回归价值,没有业绩持续兑现的估值泡沫终将被高利率刺破。以史为鉴,当前美股机构抱团投资行为仍是常态,区别在于高频量化、指数投资及对冲策略盛行,使得业绩稳定的蓝筹股逐渐失去吸引力,而市值大、市场热度高的科技股转而成为机构投资者新宠。自2017年起,以FAANG为代表的美国科技股,呈现出与“漂亮50”类似的高增长、高回报特征,但相对而言当前科技股的估值尚属合理,其市盈率中位数与标普500接近。新冠疫情以来数字经济加速进化,科技股业绩与估值鸿沟也并未明显加剧。而其他可能影响抱团股后续走势的因素中,市场所担心的美股“再散户化”尚未出现,以机构主导的美股特征短期不会改变。由此我们判断,伴随双向波动性的加大,科技股的增势或将短期放缓,但在系统性的市场估值调整出现前,类似“漂亮50”式的崩塌不会昨日重现。

  美股投资者结构70年变迁:从“消失的散户”到“繁荣的机构”。

  美联储历史资产负债表金融账户数据表明,曾经的美国证券市场以散户主导。1950年前后美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持股比重(占自由流通市值)超过90%,此后一路下行,在2000年基本实现“去散户化”,个人投资者持股比重稳定在35%-40%之间。在美股“去散户化”进程中,严格的共同基金监管条例以及逐步完善的退市制度起到关键性作用,促使机构投资者能够凭借资金、信息、人才等专业优势获得超出个人投资者的收益。伴随美国证券市场趋于成熟,个人投资者也逐步退出交易舞台,转而将资金交予证券投资基金及养老保险等专业机构管理人。具体而言,个人投资者持股由90%下降至40%的部分主要被险资、养老金、基金以及外资等吸纳。1985-1990年,险资及养老金持股规模迎来巅峰时期,其占比一度超过30%,此后有所回落,2020Q3占比约为13%。而基金(由共同基金、封闭式基金及ETF等)则乘势而上,比重不断提升,至2020Q3达到28%,其中ETF发展速度迅猛,占基金投资额的比重约为23%。此外,成熟的美国股市优质标的聚集,加之美元的国际货币属性,广受海外投资者青睐,外资占比由1950年的不足2%逐年上升至16%,也成为美股资金的重要来源。

  成熟证券市场的特征:配置型需求主导。

  美联储数据显示,美国家庭部门的资产配置结构较为均衡,股票及基金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成分是长期趋势。2019年居民部门在股票与基金上的投资占比达到23%,而房地产与养老金占比分别为24%和23%。从历史上看,“房股轮动”的效应较为明显,当前已临近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房到股轮动的拐点。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人群对资产配置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2020Q3数据显示,净资产前1%的高净值人群在股市与基金中的配置比例高达41%,而房产配置比例仅为12.6%。同时,净资产后50%的人群则在房产上配置52%,股市及基金投资占比仅为2.2%。这也从侧面揭示出“去散户化”的结果,即低收入人群“炒股”的交易型投资在美国股市交易总量中比例日渐降低,而高净值人群将更多比例资产交由专业机构打理,凸显出资产均衡配置的作用。而从不断蓬勃发展的美国ETF规模总量来看,越来越多的美国股票正在演变为指数投资/被动投资的必要配置型需求。综合来看,美国股市基本已经转向配置型需求主导的市场。

  机构抱团下,“漂亮50”与科技股行情之异同。

  通过剖析美股“去散户化”的进程,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偏好不失为一个判断美股核心资产变迁的风向标。比如,上世纪70年代,以可口可乐、IBM、宝洁为首的“漂亮50”蓝筹股曾被视为美股的核心资产。宏观环境上,1970年美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美国1978年人均GDP突破万亿美元),经济复苏推动消费板块的高景气度。而除了上述宏观择“时”的因素之外,机构造“势”助推了“漂亮50”的估值迅速上升。根据美联储金融账户数据,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散户持股占比下降至70%左右,专业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其占比合计超过20%。一方面,养老金及保险等长线资金积极入市,其追求长期稳定收益,优先配置业绩稳定性高的大市值蓝筹股,而另一方面,机构抱团行为则自我强化了“漂亮50”行情的演绎,使得其PE中位数一度接近40,而彼时标普500PE仅为18.9。然而,机构抱团是趋势的放大镜,却不能改变宏微观基本面的事实。随着高利率刺破“滞涨”泡沫,“漂亮50”由于业绩无法兑现陷入“崩塌”,在1973-1977年间开始大幅跑输标普500指数。

  相较“漂亮50”时代,当前投资者结构变化对市场趋势的主导性更为明显。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进一步上升,导致机构抱团行为仍然存在,但抱团目标却发生了转移。1970年代,养老及险资等长线资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当前高频量化交易、对冲策略与指数投资盛行,因此相比业绩稳定的蓝筹股,市值大、市场关注度高的科技股更受到机构喜爱(全球市值前十大企业中有八家为科技企业)。2017年以来,科技股走出了“漂亮50”前段的类似行情,但此后出现分化,科技股持续跑赢大盘,2020年疫情之下领先大盘的差距更是陡然拉大。数据对比发现,2020年末美国前十大科技股PE中值在37左右,与标普500PE接近,并无出现明显高估。新冠疫情一次性的场景转换推动了数字经济加速进化,科技股强力的业绩兑现是其走出超脱“漂亮50”行情的关键。

  美股“再散户化”并未出现,机构主导仍将长期延续。

  近期GME逼空事件展示出散户参与多空博弈的新生力量,引发了市场关于散户重返美股市场的讨论。从持仓数据客观来看,2020年美国散户的持股市值比重并未出现明显上升。此外从市场因素看,在GME事件发生后,美国券商Robinhood先后关闭了涉及散户暴力的多只股票买卖,纳斯达克交易所CEO也发布声明将会监控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因此,美股“去散户化”的退潮料难出现,机构主导仍是长期态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散户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并且抱团同向行动对市场的影响力开始加大。据Bloomberg Intelligence数据估算,自2010年起,散户占整体股市交易量的比重仅在15%左右,2020年交易比重上升至近20%。我们曾在文章《数字经济与圈层文化》中指出,数字经济使圈层内部的同质化与圈层之间的分裂极化得到空前加强。虽然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重仍居高位,但人才、信息、资本等优势却有所削弱。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快速传递扩大了熟人与信任关系的范围,提升了公众人物影响力,从而瓜分专业机构的话语权,由此预计美股市场的双向波动性还将持续加大。

  科技股的增势或将短期放缓,但类似“漂亮50”式的崩塌难以再现。

  上世纪70年代机构抱团之下,“漂亮50”相关标的的估值已经大幅高出市场平均,在经济滞胀与流动性收紧的宏观环境之下泡沫终被刺破,估值中位数一度降低至9附近。反观今日,虽然当前科技股同样是机构抱团的主要目标,且已经在过去四年获得了大幅超越市场基准的收益,但其估值仍处在合理范围内。除非发生系统性的市场估值调整,短期内科技股估值的崩塌难以出现。而其他可能影响美股机构抱团资产价格的因素,例如散户重回美股市场也并未出现,机构主导的美股特征短期内不发生改变。由此我们判断,在双向波动加大的美股市场中,科技股短期增势可能调整放缓,但长期配置价值仍然凸显。

  (作者:工银国际研究部 程实博士 王宇哲博士 高欣弘)

  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分析师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工商银行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报告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版权仅为工商银行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工商银行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2021-03-0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