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制造业。同时,将着力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抗冲击的能力。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如何应对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的区域化、近岸化、本地化趋势?广东如何减少制造业外资企业外迁压力?5月26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关于制造业外企在华投资前景与发展的研讨会,分析外资企业转移产业链环节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以及中国和周边国家供应链产业链的关系。
与会专家认为,产业链短链化、区域化等趋势确实给制造业外资在中国投资带来挑战,但中国产业链齐全、市场广阔等优势仍在,外资企业可能会形成“中国+1”产业链布局。制造业外资企业需要中国市场,仍会把重要产业链留在中国实现生产消费的内循环。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肩负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探路的重任,接下来可以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对外资尤其是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吸引其在广东布局研发等技术关键环节。
“世界工厂”效应未受本质挑战
今年以来,从宏观数据来看,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仍然向好,量和质均有提升。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全国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1-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8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
具体来看,前4月,韩国、美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6.3%、53.2%和80.4%(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德国大众、韩国浦项、美国开市客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项目到资情况良好。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带来了挑战。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继续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同时,开放的中国大市场也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以广州为例,今年前4月,广州实际利用外资239.09亿元人民币,增长6.5%,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实现快速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倍,生物制药增长2.5倍,现代生产性服务增长92.9%。
但从微观层面看,存在外资企业转移部分产业链环节至东南亚国家的情况,例如越南承接了不少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环节的产业转移,带动本国出口增长。今年3月,越南出口达到347.1亿美元,环比增长48.2%,这也使越南一季度的出口总额达到885.8亿美元,同比上升12.9%。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认为,尽管中国正面临部分外资企业离开的挑战,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比例优势还是很明显,中国作为最大的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受到本质性的挑战。
“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比较优势明显。对这类产业来说,最重要的投入是资本以及跟资本相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中国具有全产业链的优势,中国工业出现了明显的产业集聚,这可以使相同的企业物以类聚、抱团取暖,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固定成本,对资本密集型产业有吸引力。”余淼杰说。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产业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丁可表示,“2010-2021年,东南亚国家的日企从日本、东盟区域内其他国家采购的数据都在下降,而从中国采购产品的比例在上升。可见,在供应链环节、中间产品采购上,日企在加强与中国的联系。”
丁可认为,中国不仅是一个超大规模市场,同时拥有非常齐全的工业门类,在供应链和中间产品等层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在可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很难被替代的。
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商业竞争力研究部部长阮明涛认为,东南亚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和中国形成竞争关系,但目前全球在供应链方面投资都比较谨慎,中国对外资企业仍是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中国在本地市场、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力,基建水平等方面优势不可忽视,需明确定位并持续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产业链韧性
探讨制造业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另一落点在于,在产业链区域化、短链化趋势下,外资企业除了转移部分低附加值产业链环节之外,留在中国还有哪些新路可走?如何看待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外资企业愈加看重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在华投资的过程考虑的却不仅是经济因素,也有更多的综合风险考量,例如疫情影响等。
与会专家在研讨会上表示,外资企业正加快探索“中国+1”产业链布局,即保持原有在中国的产业链为中国市场生产,同时在东南亚等国家布局新的产业链用于加工出口贸易,因此彻底排除中国十分困难。
据丁可所在团队调研发现,在华日企多项指标在2021年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全球其他地区,日企充分享受到中国超大市场的红利,中国高速成长的市场是外资企业的机遇。尽管外资企业在东南亚等国家布局产业链以分散风险,但仍然维持了与中国强劲供应链之间的联系。
“在这样的战略意识下,日企逐渐形成了两套模式,一是‘地产地消’模式,日本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打造一条从上游设计研发到生产消费的循环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中,日企在中国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从中国转移出去的意愿很低。二是为分散中国风险的 ‘中国+1’模式。”丁可说。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玄相伯用一组数据解释道,2012-2018年,韩国企业对华投资逐渐调整结构,随着中国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密集型在华投资的韩国中小企业减少;2018年后,韩国企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先进制造业,例如芯片制造、新能源汽车,主要目标是投资开拓中国市场,虽然考虑到综合风险,但实际上韩企转移出中国的比例非常低。
以韩国现代汽车集团为例,其2021年与广州市黄埔区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并注册成立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同年2月启动项目建设。
据了解,现代汽车集团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项目之所以选择布局广州,是因为看中了广东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制造业基地,广东的汽车、化工等相关产业链完整,为氢燃料电池的上下游产业链协作提供了条件。数据显示,在中韩两国贸易额中,来自广东省的贸易额约占四分之一。广东省内分布着1400多家中小型韩国企业。
广东接下来应该如何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着力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抗冲击的能力?
受访专家认为,广东当前制造业正在加速转型,呈现出高技术化的发展态势,外资企业有很多可参与的机会。广东也应该抓住机遇,持续通过优化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和政策制度,吸引高端制造环节的外资企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认为,制造业外企在中国布局需应对当前中国制造业的需求。外资企业不仅是产能布局,还要加大研发,植入科技元素,把关键环节布局到中国。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表示,中国产业正在向价值链上游升级,正在发展一个指数级增长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市场机会将继续存在。外资企业也看到,广东通过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鼓励外资企业加大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其高端制造后劲储备实现了不断加强。“我们的公司也继续投资于高端技术、更高附加值的服务和产品,在中国为中国市场提升产品和服务。”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柳宁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